1 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3
1.1毕业生规模及就业率.......................................... 3
1.2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 4
1.3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 5
1.4毕业生就业地域分布.......................................... 6
2 毕业生需求和就业质量评价与反馈............................... 6
2.1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调查........................................ 7
2.1.1毕业生对目前就业单位满意度................................ 7
2.1.2对学院就业课程满意度...................................... 7
2.2毕业生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对口情况............................ 8
2.3毕业生就业信息获取渠道分析.................................. 8
2.4用人单位人才需求反馈........................................ 9
2.5学生对就业服务的评价........................................ 9
3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要做法及经验................................ 10
3.1优化工作机制,确保就业工作落实到位.......................... 10
3.2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人才培养模式.............................. 11
3.3积极开拓就业市场,为毕业生提供高质量就业平台................ 12
3.4强化就业创业教育,构建全方位就业服务体系.................... 12
3.4.1 就业指导课程方面......................................... 12
3.4.2 就业心理辅导方面......................................... 13
3.4.3 就业讲座和就业相关校内比赛方面........................... 13
3.4.4 构建全方位就业指导全程化服务............................. 13
重庆海联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于1999年,是经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纳入国家招生计划、面向全国招生的民办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院校。2009年经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西南政法大学全面接管了学院,成为学院的投资者、举办者和管理者。2013年9月,四川泛美教育集团和重庆斌鑫集团有限公司成立重庆新元投资有限公司融入资金与西南政法大学共同举办学院。四川泛美教育集团是一家专门培养航空人才的大型教育集团,我院将借助四川泛美教育集团航空教育的资源优势和西南政法大学的教育管理优势,共同努力开创航空职业教育的崭新篇章。
学院现位于重庆市渝北区回兴街道,占地250亩。2013年5月学院得到重庆市政府大力支持,已征地300亩建设新校区,学院新校区位于中国重庆两江新区航空产业园。作为园区的高端配套人才培养基地,致力于打造一所集航空、科研、飞行、服务、管理、制造为一体的职业学院,培养航空产业的实用人才,航空服务业的顶级管理服务人才以及通用航空飞行专业人才。
长期以来,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认真贯彻上级部门的工作指示和要求,坚持“全程一体化服务”的工作方针,不断探索和建立适合学院毕业生实际需求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本着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全院同志上下齐心,积极努力、不断探索、锐意进取,采取切实措施千方百计促进毕业生就业。
1 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1.1毕业生规模及就业率
重庆海联职业技术学院2016届毕业生共有1054人,初次就业人数1019人,初次就业率96.40%;截止2016年12月28日,2016届毕业生年终已就业人数为1044,年终就业率99.05%。重庆海联职业技术学院2016届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见表1-1。
表1-1重庆海联职业技术学院2016届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就业情况 | 毕业人数(人) | 就业人数(人) | 就业率(%) |
初次就业统计 | 1054 | 1019 | 96.40 |
年终就业统计 | 1054 | 1044 | 99.05 |
1.2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
在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中,到党政机关的毕业生20人,占毕业生总数的1.88%;到事业单位的毕业生24人,占毕业生总数的2.28%;到国有企业的毕业生79人,占毕业生总数的7.50%;到非国有企业的毕业生874人,占毕业生总数的82.92%;到部队的毕业生2人,占毕业生总数的0.19%;其他占比详见表1-2。
表1-2 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统计表(截止:2016年12月28日)
单位性质分布 | 毕业生人数(人) | 占毕业生总人数的比例(%) | |
党政机关 | 20 | 1.88 | |
事业单位 | 科研设计单位 | 1 | 0.10 |
其他事业单位 | 23 | 2.18 | |
企业 | 国有企业 | 79 | 7.50 |
三资企业 | 11 | 1.04 | |
其他企业 | 863 | 81.88 | |
部队 | 2 | 0.19 | |
医疗卫生 | 3 | 0.28 | |
高等教育 | 1 | 0.10 | |
中初教育 | 10 | 0.95 | |
自由职业 | 1 | 0.10 | |
自主创业 | 2 | 0.19 | |
升学 | 28 | 2.66 | |
待就业 | 10 | 0.95 | |
总计 | 1054 | 100 |
1.3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
在2016届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中,到农、林、牧、渔业的毕业生占2.28%,到采矿业的毕业生占0.28%,到制造业的毕业生占6.45%,到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的毕业生占1.33%,到建筑业的毕业生占18.31%,其他分布详见表1-3。
表1-3 签约毕业生就业主要行业分布统计表(截止:2016年12月28日)
单位行业 | 毕业生就业人数(人) | 占毕业生总人数的 |
比例(%) | ||
农、林、牧、渔业 | 24 | 2.28 |
采矿业 | 3 | 0.28 |
制造业 | 68 | 6.45 |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 14 | 1.33 |
建筑业 | 193 | 18.31 |
批发和零售业 | 104 | 9.87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81 | 7.69 |
住宿和餐饮业 | 34 | 3.23 |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 70 | 6.64 |
金融业 | 43 | 4.08 |
房地产业 | 58 | 5.50 |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 88 | 8.35 |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 32 | 3.04 |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 11 | 1.04 |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 50 | 4.74 |
教育 | 42 | 3.98 |
卫生和社会工作 | 13 | 1.23 |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 55 | 5.22 |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 31 | 2.94 |
军队 | 2 | 0.19 |
其他 | 38 | 3.61 |
总计 | 1054 | 100 |
1.4毕业生就业地域分布
在2016届毕业生就业地域分布中,到重庆就业的毕业生占83.08%,到广东就业的毕业生占0.27%,到四川就业的毕业生占12.09%,其他详见表1-4。
表1-4 毕业生就业地域分布统计表(截止:2016年12月28日)
地域分布 | 毕业生人数(人) | 占毕业生总人数的 |
比例(%) | ||
重庆 | 945 | 89.66 |
山东 | 1 | 0.09 |
四川 | 64 | 6.10 |
河南 | 1 | 0.09 |
湖南 | 4 | 0.38 |
湖北 | 3 | 0.28 |
新疆 | 6 | 0.57 |
云南 | 1 | 0.09 |
海南 | 3 | 0.28 |
安徽 | 4 | 0.38 |
贵州 | 20 | 1.90 |
江苏省 | 1 | 0.09 |
浙江省 | 1 | 0.09 |
总计 | 1054 | 100 |
2 毕业生需求和就业质量评价与反馈
为更加清楚的分析研究2016届毕业生就业情况,为学院下一步就业工作指明方向,学院就业办在各系部的积极配合下,在学生毕业离校前对2016届毕业生毕业时的就业状况进行了跟踪调查,实际回收有效问卷500份;对2016届毕业生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质量进行了调查,实际回收有效问卷500份,以及家长对我院就业工作满意度进行了调查,实际回收问卷500份,以下为统计结果。
2.1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调查
2.1.1毕业生对目前就业单位满意度
调查显示,99%的毕业生对自己所签工作表示满意,其中“满意”的占59%,“基本满意”的占40%,“不满意”的占1%(如图2-1所示)。
图2-1 毕业生对现有工作满意度
2.1.2对学院就业课程满意度
调查显示,99%的毕业生对学院就业课程表示满意,其中“满意”的占39%,“较满意”的占34%,“一般”的占26%和“不满意”的仅占1%(如图2-2所示)。
图2-2 毕业生对学院课程设置满意度
2.2毕业生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对口情况
调查显示,毕业生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完全一致的占6%(主要是航空类专业),基本一致的占26%,不一致的68%(如图2-3所示)。
图2-3 毕业生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对口情况调查
2.3毕业生就业信息获取渠道分析
调查显示,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途径有学院校园招聘会4%,学校推荐3%,人才市场8%,亲戚朋友推荐32%(如图2-4所示)。
图2-4 毕业生就业信息获取渠道分析(本调查为多选项)
2.4用人单位人才需求反馈
调研结果显示,78%的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的质量很优秀,21%的用人单位觉得学生们的质量良好,仅5%的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的质量一般。(如图2-5所示)。
图2-5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质量总体评价
2.5学生对就业服务的评价
根据我院对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表统计结果显示,学生们对我院就业服务工作服务评价为“优秀”的89%,“称职”的10%,“基本称职”的1%。学院就业服务得到学生们的认可与肯定(如图2-6所示)。
图2-6 学生对就业服务的评价
3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要做法及经验
随着我国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随之加快了步伐,企业对技术人才的要求越来越趋向多元化。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要培养出更加适合企业、满足企业多样化需求的技术人才,就业指导在技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只有将传统的、只针对毕业生开展、片面的就业指导模式转变为面向全体在校生的系统化、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模式,才能从根本上有效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增强就业竞争力,满足企业多样化的需求,促进学生更顺利地步入社会、适应社会。
2016年,在全社会就业矛盾突出、高校毕业生人数继续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持续增大的情况下,学院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重庆市有关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方针、政策以及一系列文件、会议精神,在上级主管部门和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在全院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我院毕业生就业继续保持良好态势。主要做法和经验如下:
3.1优化工作机制,确保就业工作落实到位
我院领导十分重视就业工作,一直将其作为学院的重点工作来抓,并作为重要内容列入工作计划。在定期研究我市有关学生就业工作文件、分析就业形势、确定工作方针、部署就业工作的基础上,结合我院具体情况,制定详细的就业工作计划。明确要求从提高就业质量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来充分认识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 学院一直坚持实行“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负责制”,由院领导、院就业办全体人员、系部负责学生工作的领导和辅导员共同组成了毕业生就业工作小组,及时研究解决就业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学院多次召开关于就业工作方面会议,院分管领导每周召开一次就业指导老师、系部主管领导和毕业班辅导员的专题会议部署就业工作,及时掌握就业形势的变化,着重从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用人制度的变化、毕业生就业理念变化着手,对就业方案做出调整,努力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由于工作机制得到优化,所以在具体的就业问题上可以做到及时有效的处理。首先针对大部分学生进行就业问题指导,由专业老师进行辅导就业;其次对于就业“困难户”的同学进行单独讲授和指明其优缺点有针对的选择就业单位;最后在学生充分就业的前提下,采取了“优质就业”的方针,做到学生不仅仅要找到工作,而且要找到合适的工作,好的工作。
今年,我院进行“一把手负责制”的试行,其效果是显著的。既减少了重复的工作,也可以加强领导和就业工作人员的交流。以往由于每个人看待就业这个问题的高度不一样,所以造成了一些明明可以避免的问题的发生。通过“一把手负责制”每个人明确了自己在就业这件事上的位置和需要做的事情,通过每个人的不同角度共同去制定合理的就业方案。只有这样的就业方案才是合理的、可行的、科学的,才能确保就业工作落到实处。
3.2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人才培养模式
我院为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所以,培养才来的学生是可以“打硬仗”的。在学生毕业的时候,也就是一个不需要培养就能马上上岗的“熟手”。要达到这个要求,我院就必须加强校企合作。校企合作一种利用学校和企业的资源与环境,发挥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将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训有机结合,实现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要求之间“无缝”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新的模式对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实现学校与企业的互利双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加强校企合作,就需要深化教学改革,调整课程设置,确保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我院加大了教学改革力度,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求,改变原有僵化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从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入手,把企业岗位、技能要求与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课程教学的组织实施有效结合起来,让企业由配角变成主角,参与到学院的教学、管理和决策中来,实现职业教育与就业教育、学院教学与企业要求的有机结合。成功案例为我院与铁马集体的校企合作。
加强校企合作,还需要转变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将课堂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去,在思想上把自己当做一个“上班族”来看待,而不是一个学生。只有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才会让学生有所压力,有了压力学生无论在知识结构上还是面对以后复杂的就业环境的心理承受能力上都一种动力。成功案例为我院与国邦酒店签订和校企合作,让学生深入企业实际进行工作,把课堂学到知识运用于实践。
加强校企合作,不仅仅针对于学生,同样对于教师而言也是十分重要的。通过校企合作强化教师的业务培训,提升教师专业技能和素质。只有教师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提高了,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工学结合,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的提高。通过校企合作,将老师送到工作的一线上去,通过学习新的知识和实用技巧,在以后的教学中得到运用。通过这样的教学,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截止目前为止,我院共建立24个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通过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实习实训,加强与交通运输、建筑、房地产、商务服务等行业领域的重点单位合作,共建就业实习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奔赴各基地开展实习实践活动,加大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这个平台,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遵章守纪、诚实守信、安全生产的意识和品德,为培养合格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打好良好基础,为学生以后的就业增加砝码。
3.3积极开拓就业市场,为毕业生提供高质量就业平台
就业平台是毕业生就业的主要信息来源。也是应对复杂的就业形势和用人单位的各种要求的重要工作。我院在分管院领导的指导下,由就业办牵头,毕业班辅导员为主要的信息来源和“媒介”。针对每个毕业生自身不同的情况,建立相应的档案以便用人单位进行筛选。
在于用人单位进行接洽时,始终坚持“巩固老市场、拓展新市场”的工作思路,坚持“走出去,请进来”,通过走访、电话、邮件等多种形式主动邀请重点单位来校招聘。在用人单位来校的时候,详细介绍我院的情况,以便用人单位留下好印象。通过不懈努力,长期建立用人合作关系的企业有XX家,包括:中国南方航公司、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广州白云国际机场、重庆迪马工业集团等知名企业。这样既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也增加了学院的社会知名度。
在用人单位的来校的信息告知方面,通过了一下几种方式进行反复宣传:第一,在学院就业网上进行发布,并要求毕业班学生随时关注该网站,2016一年中在学院就业网共发布就业信息58条;第二,随着网络信息化的普及,我院就业办在微信公众号、QQ群上进行就业信息的宣传和用人单位基本情况的介绍,确保信息流通速度;第三,通过毕业班辅导员进行信息的宣传,针对毕业班每个毕业学生的自身特点,通过全班宣传和重点告知方式进行通知到每一个人。
经过学院上下的共同努力,通过我院共发布就业信息78条,提供就业岗位2462个,举办专场招聘会58场,来校企业58个。
3.4强化就业创业教育,构建全方位就业服务体系
3.4.1 就业指导课程方面
(1).在入学之初,让学生明白自己读的什么,自己的专业是什么,发展方向在何方。了解就业最基本的知识,如:什么是职称,什么是高职教育,什么是专升本,什么是专衔本,怎么进行考研等深造,档案等。这样可以让学生树立一个适合自身发展的计划。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会一天无所事事。
(2).在大二的学习中,应该讲授学生目前的就业情况,从目前的就业情况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向。这就是所谓的“扬长避短”。
(3).在临近毕业的时候,应该对学生开展就业技巧的培训,如:面试技巧,简历怎么写等,以及毕业以后对学校的感恩教育。
3.4.2 就业心理辅导方面
对于学生而言,绝大部分学生都想找到理想的工作。但是,在现实中往往不尽如人意。所以,加入心理辅导的内容。让学生树立能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信心。不能因为一两次的挫折就放弃。不光需要让学生找到满意的工作。也应该让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了解自身的权利和义务。所以加入了《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相关内容。让学生在工作中能如鱼得水。同时也能树立学生的就业信心。
3.4.3 就业讲座和就业相关校内比赛方面
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技能大赛、辩论大赛、模拟招聘大赛、创业大赛、各系列专题讲座。增加了学生的就业知识,也使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有利于在用人单位筛选人才的时候展示自己,最终实现顺利就业。
3.4.4 构建全方位就业指导全程化服务
学院就业办提出“就业指导全程化服务”概念,并做到“四个沟通”:一是与用人单位沟通——维护用人单位与学院的关系,了解就业学生的情况;二是与教学部门的沟通——将用人单位的要求及时反馈给学院教学部门;三是与在校生的沟通——从学生进校到毕业跟踪就业指导工作;四是与毕业生的沟通——对已经就业的学生进行及时回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