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三下乡” | 青语兴乡志愿服务队:以语言之力叩响乡村振兴时代强音

发布时间:2025-08-15浏览次数:24文章来源:重庆海联职业技术学院

暑期“三下乡” | 青语兴乡志愿服务队:以语言之力叩响乡村振兴时代强音



三下乡·青春行


为进一步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普及,在巩固乡村振兴成果中书写青春力量,学校组织申报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共青团中央青年发展部联合遴选2025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团队,并从全国1680所高校的8013支团队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

8月11日至15日,我校入选团队——“青语兴乡”志愿服务队以跨区域联动的创新模式,在渝北区龙兴镇龙胆村与河北省保定市蠡县辛兴镇同步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语言赋能实践,获得重庆共青团工作平台公众号登载报道,为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注入了鲜活动能。




三下乡

01

青春行

精准调研:把脉乡村语言需求新态势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活动筹备阶段,志愿服务队立足渝冀两地语言差异,创新构建“三维调研模型”:以语音要素(声韵调)为经,以社会特征(年龄、职业)为纬,以媒介使用习惯为轴,科学设计调研指标体系。

通过500余份有效问卷的数据分析,团队不仅系统掌握了村民的语音基础特征,更精准识别出不同群体的学习需求差异。这种基于实证的调研方法,既展现了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专业水准,也为实施“一地一策”的精准推普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下乡

02

青春行

创新教学:在童心中播撒语言文明的种子

在河北省蠡县辛兴镇南沙口小学,志愿者们以“语言游戏化”的教学理念重构了传统普通话课堂。以生动有趣的动画、儿歌为教学切入点,通过拼音卡片互动、普通话绕口令比赛、情景对话模拟等丰富形式,将语言知识转化为趣味十足的课堂活动,充分调动起孩子们学习普通话的积极性。




三下乡

03

青春行

数字赋能:AI构建永不落幕的语言课堂


作为“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团队代表,我校志愿者把普通话推广与数字乡村建设有机融合。通过手把手教授村民运用AI语音识别、移动学习平台等智能工具,他们不仅解决了当下普通话学习的问题,更搭建起一条连接乡村与数字文明的“云上通道”。这种“授人以渔”的帮扶模式,让语言能力提升转化为村民自主发展的内生动力,赢得了广泛好评。

“语言是文化的基因,更是经济的接口。”实践团负责人表示,“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今天,普通话推广已超越单纯的语言问题,成为打破信息壁垒、促进要素流动、重塑文化自信的关键支点。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推普+乡村振兴’模式,组织更多志愿队伍深入乡村,通过更丰富的形式开展推普活动,让普通话成为助力乡村文化繁荣、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重庆共青团—工作平台报道


从重庆龙胆村到河北辛兴镇,从拼音卡片到AI云梯,我校志愿者们以语言为针、科技为线,缝补城乡信息缝隙,织就一条通往共同富裕的“声音丝路”。当标准普通话与方言乡音交相辉映,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里,便多了一抹温柔而坚定的“青语”注脚。

学校此次创新实践,既是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的生动响应,更是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的典范之作。未来,这种语言+科技+教育的多维赋能模式,必将为乡村振兴注入更为持久的文化动能。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新征程上,语言的力量,正在书写着新时代的乡村叙事。






上一篇:下一篇: